黄埔街有个藏身于祠堂的龙头创艺工作室,里面别有洞天!
2019-05-10 23:29:56



【视频提供者:阎新民 】

【温馨提示:视频时长1分01秒】




张伟潮


张伟潮,黄埔街下沙村人,80后龙头雕刻师,其雕龙头技艺蜚声珠三角乃至海外。2017年底,他将家中的工作室搬进了村中的世贤张公祠东衬祠青钱别墅中,将其命名为“潮汇龙船创艺工作室”(以下简称“潮汇工作室”)。在这里,张伟潮做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龙头作品。



雕龙头,迎端午。随着端午节越来越近,潮汇工作室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潮汇龙船创艺工作室


工作室大门


工作室门前时常停放着车辆,大门一般紧闭着,一不留神就会错过,但是一旦走进去,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门前两侧的对联相当夺人眼球,上联“舟艇舫船艄艏艉”,下联“潮汇江海汐荡沙”,相同的偏旁,又正好将工作室的名字以及龙舟相关的元素纳入其中。首次看到对联的人,都会叹一句“有意思!”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小而精”的工作室里有会客区、展览区、工作区和木头堆放区等。工作室内的所有装饰品,均有龙舟元素,甚至连喝茶的茶几,也可以安装上龙头。庭院一些小景别具一格,与古色古香的祠堂相映成趣,处处展现出主人的心思。


工作室平日里不对外开放,它到底长什么样?跟随湾湾的镜头一起来看看吧——


会客区



茶几可以装上龙头。这个下沙村的龙头,跟随张伟潮登上过许多媒体的封面。



这些龙舟桨主要来自广州各个龙舟队,还有来自国外的。目前黄埔区各个村的龙舟桨已经全部收集齐全。



灯饰是特别制作、比例放大了的罗扇。



他人赠送的书法悬挂在门梁上。



展览区



今年制作的新龙头,订单来自香港。



翻新好的龙头。



龙舟模型。



来自猎德的一对百年龙头龙尾等待翻新。



庭院



庭院里的小水车随着流水转动,金鱼在水中自由游动。



天井悬挂着许多花盆,种植稻谷秧苗,简单而又充满生机。



工作区



工作桌面一览。



工具一应俱全。



工作区一隅。



龙头半成品和鹿角。



做一个这样的龙头和龙尾,张伟潮需要花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此外,工作室还做龙舟模型,今年就有个人自订了30条龙舟模型。



龙尾半成品。


河涌密布的黄埔,孕育了龙舟文化。黄埔水乡人对龙舟传统的热情缘自祖辈的耳濡目染,水乡人生来就是“龙舟痴”,张伟潮也不例外。父亲是木匠,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学会了做木工活儿,但捣鼓的是龙舟模型。无人教学,他靠自己琢磨,在10岁时雕刻出了自己第一个满意的龙船模型。2010年,他对照着一个旧版龙头做参照,用一个月时间赶制出了3个龙头,作品漂亮大气,令人惊艳,从此名气在岭南龙友圈传开。



真的爱一样东西,就会把它当作一种享受,而张伟潮就是那种:觉得做任何与龙舟相关的事情都无比快乐的人,居然还有钱赚,简直是惊喜……于是,他放弃了教师的身份,专职做一名龙头雕刻师。



张伟潮多次被媒体报道。


他的作品,是学习、修行、历练的结果,就像《诗经》里的形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把“龙舟”这件事情当成一个事业来做,有着非同寻常的耐心,也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伟潮的手艺越发精进,同时还拓展了其他的可能性。


去年,张伟潮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着力在龙舟体育文化方面,策划龙舟相关的各项活动,用更新颖、更好玩的形式,带动年轻人玩起来,也让更多龙舟圈以外的人看到龙舟,甚至吸引了一些海外人士的目光。


目前,张伟潮的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已经通过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接下来,他将继续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如有机会,他希望将自己的工作室变成龙舟文化的传播点,让更多的青少年得以培训知识、参观学习。关于龙舟,他还有更多想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