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祠堂里有位非遗匠人,传承着上千年历史的书画装裱技艺
2022-05-27 23:51:40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逐渐被机器的批量化生产取而代之,然而,总有一些执着的匠人,历经时光的反复淬炼,将上千年的传统技艺打捞在身,并最终使其成为盖章认证的非遗技艺。


在黄埔街珠江村,就有这样一位书画装裱师,经过数十年的反复打磨,其工作室的书画装裱技艺成为区级非遗项目。



十六岁拜师学艺,年过五旬获得非遗认定



0 1


“这是一项尤其需要耐心的细活,有时候完全修复并重新装裱一幅画作需要两三个月。”在黄埔街下沙村古香古色的祠堂内,记者见到了书画装裱师黄毅良。


宽大的装裱台上摆放着排笔、棕刷、裁纸刀等十多种装裱工具,黛青色的墙面依次立着多幅待装裱的书画作品,书画装裱这一传统技艺便在青砖黛瓦的岭南特色祠堂内施展开来。





就在2022年5月25日,黄埔区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三项),广州市黄埔区艺良书画装裱工作室的传统字画装裱获评区级非遗项目,下一步,黄毅良老师也有望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十六岁开始跟随亲戚学习书画装裱,五十三岁获得区级非遗传承的认定,这一荣誉,是将近四十年的反复打磨。




黄毅良是黄埔街珠江村本地人,由于早年喜爱书法,他在十多岁上学的年纪就时常跑去农讲所跟随一位亲戚学习书法和书画装裱。“那时候只是喜欢,便跟着学,来回跑也不觉得累。”黄毅良告诉记者,由于书画装裱是个冷门技艺,年轻时候想要靠这门手艺赚钱养家其实是有难度的。毕业后,在广州港务局上班的黄毅良并未荒废这门手艺,他会利用休息时间接一些私活,帮别人装裱书画,久而久之,找他帮忙修复、装裱的人越来越多。2013年,黄艺良索性全职干起了书画装裱,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开始招收学徒,希望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夫妻搭档成立工作室,让装裱技艺继续传承



02


“三分画,七分裱”,一幅完整的书画作品,要更为美观,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好的装裱师更是能让一幅画作得以升华,绽放异彩。


装裱好的字画,画心被绫、绢、纸等材料包围,减少了同外界的接触,背纸上的石蜡还能防潮隔水。书画装裱工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书画装裱简称裱画,包括对纸和绢质地的书法、绘画的托裱、装裱,古旧书画的去污、揭补等,过去有的称作“装潢”“裱褙”“装池”,也有的称之为“装褙裱轴”。书画装裱包括制作浆糊、方心、托心、镶活、覆背、贴串口纸、上天、地杆以及挂绳等繁琐步骤。


“最难的是方心、托心,有时一些字画发霉了,需要重新洗霉,在揭裱的过程中也要特别小心,不能损坏画心。”黄毅良告诉记者,一个技艺纯熟的装裱师也难保万无一失,只能在反复的操作中不断淬炼。




制作糨糊,准备装裱。


在现代,快速装裱机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手工装裱工艺几近失传。据介绍,如今在黄埔区,尚有不到10人传承这一技艺,属于较为濒危的传统工艺行业。黄毅良老师还在继续为传承这一传统工艺而努力。有幸的是,黄毅良的爱人谭晓红也是一位书画爱好者,她常年跟随丈夫一起装裱书画,如今的谭晓红是黄毅良的得力助手,很多时候都是她在工作室忙前忙后。夫妻俩对于书画装裱,有着难得的一致专注。




谭晓红在修补破旧字画。


黄毅良告诉记者,工作室成立以来,承接了不少慕名送来装裱的字画,其中不乏市内、区内名家之作,也有书画爱好者的作品,并承接了贵州、东莞等省市地区单位及个人上百场书画展览的装裱工作。如今,他的工作室还是黄埔区书法家协会书画作品装裱的指定单位。



2013年,黄毅良装裱画家林志明的作品。



传统技艺走进祠堂,装裱兴趣班获孩子们青睐



0 3


随着黄埔街和下沙社区对非遗传承这一工作的重视,艺良工作室迎来了新的发展。2021年1月,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黄毅良的工作室搬到了下沙村一祠堂内,既解决了工作场地问题,也让传统建筑场地得以活化利用,让书画装裱这一技艺深入传承。





祠堂内的工作室。


据介绍,工作室目前共有多名专职装裱艺人,还有一些热爱书画艺术的学生在黄毅良的带领下学习传统装裱技艺。开设在祠堂内的书法兴趣班、书画装裱班,越来越受到不少家长孩子的欢迎。黄毅良透露,未来,工作室将与周边校园深度合作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学生组队前来祠堂沉浸式学习书画装裱等双向体验活动。




黄毅良告诉记者,书画装裱这一行,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比较少有专业学习晋升的机会。“希望能从这些喜欢装裱的学生中间,挑选到愿意进一步学习的人才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