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王”陆柳卿:像守边关一样守护广绣,让非遗技艺后继有人|文冲精彩人物故事
2023-07-24 14:11:13





近日,纪录片《非遗里的黄埔记忆》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节目首播。纪录片通过演绎三个黄埔非遗人物故事,再现黄埔海丝文化、岭南文化和改革开放奋进创新的城市文化,让观众感受悠久且灿烂的黄埔文脉。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土生土长的文冲人陆柳卿,就是其中一位非遗人物主角




陆柳卿从事广绣已60多年。


自13岁参加刺绣工作以后,她飞针走线绣花鸟、绣佳果、绣水乡,从不断针,并开创出独具一格的“陆氏广绣”。一架绣棚,一片白纱,亮丽的丝线随绣针穿引其中,或“飞”出一只华丽的孔雀,或惊现一粒粒饱满鲜艳的荔枝,或变成一排排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一张绣布在她的穿针引线下千变万化,变幻成一幅幅精美的工艺品。





去年10月,由陆柳卿主持的广绣馆在文冲历史文化街区幸福里揭牌。这里成为居民群众近距离了解广绣的文化窗口。今年,78岁的她带领团队受邀在黄埔老年开放大学文冲街学校开设广绣非遗传承课堂,让广绣在居民群众当中“活”起来、“火”起来。她说,希望像士兵守护边关一样守护好广绣,让广绣技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13岁学艺练就精湛技艺,

被誉为“花王”




在陆柳卿童年时,文冲一带刺绣氛围颇为浓厚,村里到处可见绣娘。耳濡目染中,她自小便对广绣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七八岁时,看到广绣如此美妙,幼小的她便开始跟着前辈们学习。“那时还太小,只是一种兴趣,真正开始学习是从13岁进入黄埔刺绣社开始的。”1958年,13岁的陆柳卿进入黄埔刺绣社当正式职工。



陆柳卿展示正在创作的广绣作品。


当时,绣社内年龄最小的一批绣工被叫做“小鬼队”, 而被称为 “小鬼”的陆柳卿第一个作品就脱颖而出。陆柳卿回忆,她做了第一张“花”(广东地区称刺绣为“做花”),就被评为“一级花”。

有着独特刺绣天赋的陆柳卿,被当时刺绣造诣最深的艺人龚平大师相中收为徒弟,学习了40多种粤绣针法,充分掌握广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点。






陆柳卿的广绣作品。




随着刺绣技艺的不断提高,陆柳卿很快成为刺绣社里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当时,黄埔刺绣社还提出过“超娥赶柳”的口号,其中的“柳”指的就是陆柳卿,她更被大家称呼为“花王”。


陆柳卿能被评为“花王”,这还得益于时代的进步。过去,在在传统广绣的行业中,绣工大多数为男性,被俗称为“花佬”,甚至还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亲属如老婆、女儿,做得再好,也只称为“从属”。在陆柳卿学艺的年代,没有被这种传统束缚。



陆柳卿的广绣作品。


“以前在广州市里手艺最精良的师傅一般都是男工,但黄埔这里一般都是女工刺绣,所以没有所谓‘传男不传女’。而且广州市里的绣工等级分得比较清楚,在等级较高的绣工中可能会有手艺不传外人等情况,但我们这里那时候算是郊区,并没有这些讲究。”在陆柳卿介绍,当时只要是感兴趣愿意学,都可以学习广绣,“我们家有姐妹六个,只有我一个人对广绣感兴趣并坚持了下来,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夜晚靠火水灯照明下足苦功夫,

融入苏绣针法独创“陆氏广绣”






俗话说,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年轻时,为学好广绣记忆,陆柳卿靠的不仅是兴趣和巧手,还有勤奋。陆柳卿回忆,以前条件很艰苦,几乎天天晚上都加班,要绣十多个小时,当时还没有电,就在架子旁边放一盏火水灯,靠那一点光亮来刺绣。“想想现在有电灯,多好呀。虽说整日加班,按计件工资来算,多劳多得,但花很多功夫,一天也绣不了多少,赚不了多少钱,一个月只有八九元,最多十多元钱。”陆柳卿不免感叹道。而今,在广绣馆内,还挂着一幅以陆柳卿用水火灯照明钻研广绣为原型的创作画。




因技艺精湛,1963年,陆柳卿被调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与陈少芳、许炽光、梁柱开等广绣精英共事。研究所还有专门几位美术老师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为他们度身设计各种图稿。




陆柳卿在整理绣架。


“在刺绣社一个月最多只有十多元,一到研究所,工资就有42元钱。”在研究所期间,陆柳卿研究手绣工艺和传承技巧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还在此期间教了多位徒弟。




1965年,受研究所指派,陆柳卿等人赴苏州参加为期一年的广绣与苏绣的交流活动。在这一年时间中,她与苏绣大师相互学习交流,在吸取传统广绣优秀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苏绣的乱针绣与平绣两类,把两地的针法发挥到淋漓尽致,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开创出独具一格的“陆氏广绣”。





陆柳卿向游客介绍广绣历史和针法。


1969年,陆柳卿从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回到了广州市艺华工艺厂。在广州市艺华工艺厂工作期间,陆柳卿成为工艺厂手绣技术方面的顶梁柱,工艺厂新的员工大部分都经过陆柳卿传授技艺,在此期间陆柳卿也有了更多的徒弟。





退休后坚持创作,

成立工作室专事研究和生产







1995年退休后,陆柳卿对广绣技艺的钻研依旧停歇,并结合社会需要创作出多样化的作品。除了传统的荔枝、红棉、岭南水乡风情,她还把广州塔、波罗诞、幸福里等新元素荣誉到广绣作品当中。近年来,她创作的优秀作品在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等大型活动上亮相,获得广泛的好评。








陆柳卿的幸福里广绣作品。


她说,虽然自己已经做了65年广绣,仍不敢说已经把广绣钻研透,有很多题材还需要重头学起,“我们对广绣不能止步于传承,更需要思考如何立新,这门技艺才能不断传承下去。”


由于针线常年在指尖穿梭,陆柳卿特别注意保养双手,虽然年过古稀,她的双手依然很光滑。“手指不能有倒刺,要不然绒线就会起毛,影响绣品质量。”宁可不买漂亮衣服,陆柳卿也会买护手霜。






陆柳卿的广绣作品。


陆柳卿说,虽然做这一行赚不到多少钱,但广绣已经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现在每天也要绣上6个小时。现在只要是看到身边美丽的风景,哪怕是路边的一朵野菊,她都会想将它做成广绣,放在一个小画框里。


出于对广绣的热爱,也出于家人的支持、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紧急性,2008年至今,陆柳卿成立了广绣工作室,专事广绣研究和生产,大力培养绣工,让黄埔广绣再现生机。近年来,省、市、区、街等各级部门对陆柳卿广绣工作室的发展都给予大力支持。





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

不遗余力让广绣发扬光大




在黄埔区文化馆、黄埔区图书馆、幸福里等公共文化场所,均有陆柳卿广绣工作室的一席之地。陆柳卿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阵地,举办广绣教学班,招收和培养了众多技艺出色的绣工,使广绣技艺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在幸福里广绣馆可以学习丰富的广绣知识。






在幸福里,陆柳卿工作室还获得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颁发的“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匾额。在这里,市民群众不仅可以通过展馆内图文并茂的宣传栏学习丰富的广绣知识,可以近距离向广绣大师学习刺绣针法技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春季,她带领团队受邀在黄埔老年开放大学文冲街学校开设广绣非遗传承课堂,向学员们讲授广绣知识,进而让更多人关注广绣,把广绣文化发扬光大。





陆柳卿广绣工作室探索借助科技手段开展非遗传承活动。


与此同时,陆柳卿还不辞疲倦地多次受邀开展非遗工坊广绣体验、广绣进校园、广州美术老师培训班、广绣体验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广绣、爱上广绣,并相继带出众多出色的徒弟。徒弟肖惠娥的刺绣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的奖励,并协助陆柳卿培训学员、研究针法、技术管理等。



陆柳卿和儿子李卓熹。



儿子李卓熹是陆柳卿的得力助手。在工作室开展的各个广绣非遗传承活动中,都能看到他忙前忙后的身影。李卓熹介绍,为了让更多青少年爱上刺绣,工作室多次举办非遗进校园——青少年非遗广绣基础技法传承班活动,在校园传承广绣技艺,使青少年认识到了广绣这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只要能有平台,有机会宣传我们的广绣非遗,我们一定全力支持。”李卓熹介绍,未来还将创新更多广绣文化产品以及多种广绣文化传播方式,让广绣非遗活起来。






“我做广绣就是喜欢!我这辈子最自豪的就是手指没停下过,花针没放下过。”陆柳卿表示,现在年纪大了,能做得了多少就做多少,“我把守护广绣当作守护边关一样,希望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工作室努力,把广绣保存下来并发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