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柳卿从事广绣已60多年。
自13岁参加刺绣工作以后,她飞针走线绣花鸟、绣佳果、绣水乡,从不断针,并开创出独具一格的“陆氏广绣”。一架绣棚,一片白纱,亮丽的丝线随绣针穿引其中,或“飞”出一只华丽的孔雀,或惊现一粒粒饱满鲜艳的荔枝,或变成一排排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一张绣布在她的穿针引线下千变万化,变幻成一幅幅精美的工艺品。
13岁学艺练就精湛技艺,
被誉为“花王”
在陆柳卿童年时,文冲一带刺绣氛围颇为浓厚,村里到处可见绣娘。耳濡目染中,她自小便对广绣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七八岁时,看到广绣如此美妙,幼小的她便开始跟着前辈们学习。“那时还太小,只是一种兴趣,真正开始学习是从13岁进入黄埔刺绣社开始的。”1958年,13岁的陆柳卿进入黄埔刺绣社当正式职工。
陆柳卿展示正在创作的广绣作品。
当时,绣社内年龄最小的一批绣工被叫做“小鬼队”, 而被称为 “小鬼”的陆柳卿第一个作品就脱颖而出。陆柳卿回忆,她做了第一张“花”(广东地区称刺绣为“做花”),就被评为“一级花”。
有着独特刺绣天赋的陆柳卿,被当时刺绣造诣最深的艺人龚平大师相中收为徒弟,学习了40多种粤绣针法,充分掌握广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点。
陆柳卿的广绣作品。
随着刺绣技艺的不断提高,陆柳卿很快成为刺绣社里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当时,黄埔刺绣社还提出过“超娥赶柳”的口号,其中的“柳”指的就是陆柳卿,她更被大家称呼为“花王”。
陆柳卿能被评为“花王”,这还得益于时代的进步。过去,在在传统广绣的行业中,绣工大多数为男性,被俗称为“花佬”,甚至还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亲属如老婆、女儿,做得再好,也只称为“从属”。在陆柳卿学艺的年代,没有被这种传统束缚。
陆柳卿的广绣作品。
“以前在广州市里手艺最精良的师傅一般都是男工,但黄埔这里一般都是女工刺绣,所以没有所谓‘传男不传女’。而且广州市里的绣工等级分得比较清楚,在等级较高的绣工中可能会有手艺不传外人等情况,但我们这里那时候算是郊区,并没有这些讲究。”在陆柳卿介绍,当时只要是感兴趣愿意学,都可以学习广绣,“我们家有姐妹六个,只有我一个人对广绣感兴趣并坚持了下来,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夜晚靠火水灯照明下足苦功夫,
融入苏绣针法独创“陆氏广绣”
因技艺精湛,1963年,陆柳卿被调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与陈少芳、许炽光、梁柱开等广绣精英共事。研究所还有专门几位美术老师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为他们度身设计各种图稿。
陆柳卿在整理绣架。
“在刺绣社一个月最多只有十多元,一到研究所,工资就有42元钱。”在研究所期间,陆柳卿研究手绣工艺和传承技巧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还在此期间教了多位徒弟。
陆柳卿向游客介绍广绣历史和针法。
1969年,陆柳卿从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回到了广州市艺华工艺厂。在广州市艺华工艺厂工作期间,陆柳卿成为工艺厂手绣技术方面的顶梁柱,工艺厂新的员工大部分都经过陆柳卿传授技艺,在此期间陆柳卿也有了更多的徒弟。
退休后坚持创作,
成立工作室专事研究和生产
1995年退休后,陆柳卿对广绣技艺的钻研依旧停歇,并结合社会需要创作出多样化的作品。除了传统的荔枝、红棉、岭南水乡风情,她还把广州塔、波罗诞、幸福里等新元素荣誉到广绣作品当中。近年来,她创作的优秀作品在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等大型活动上亮相,获得广泛的好评。
陆柳卿的幸福里广绣作品。
她说,虽然自己已经做了65年广绣,仍不敢说已经把广绣钻研透,有很多题材还需要重头学起,“我们对广绣不能止步于传承,更需要思考如何立新,这门技艺才能不断传承下去。”
由于针线常年在指尖穿梭,陆柳卿特别注意保养双手,虽然年过古稀,她的双手依然很光滑。“手指不能有倒刺,要不然绒线就会起毛,影响绣品质量。”宁可不买漂亮衣服,陆柳卿也会买护手霜。
陆柳卿的广绣作品。
陆柳卿说,虽然做这一行赚不到多少钱,但广绣已经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现在每天也要绣上6个小时。现在只要是看到身边美丽的风景,哪怕是路边的一朵野菊,她都会想将它做成广绣,放在一个小画框里。
出于对广绣的热爱,也出于家人的支持、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紧急性,2008年至今,陆柳卿成立了广绣工作室,专事广绣研究和生产,大力培养绣工,让黄埔广绣再现生机。近年来,省、市、区、街等各级部门对陆柳卿广绣工作室的发展都给予大力支持。
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
不遗余力让广绣发扬光大
在黄埔区文化馆、黄埔区图书馆、幸福里等公共文化场所,均有陆柳卿广绣工作室的一席之地。陆柳卿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阵地,举办广绣教学班,招收和培养了众多技艺出色的绣工,使广绣技艺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陆柳卿广绣工作室探索借助科技手段开展非遗传承活动。
与此同时,陆柳卿还不辞疲倦地多次受邀开展非遗工坊广绣体验、广绣进校园、广州美术老师培训班、广绣体验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广绣、爱上广绣,并相继带出众多出色的徒弟。徒弟肖惠娥的刺绣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的奖励,并协助陆柳卿培训学员、研究针法、技术管理等。
陆柳卿和儿子李卓熹。